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东南部的邛海,是西昌城区最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被誉为西昌人民的“母亲湖”。
邛海白鹭滩湿地。9月12日拍摄
正是这片“母亲湖”,曾经遭受严重破坏,私营游船、网箱养鱼以及周边农家乐、吊脚楼的无序发展,让湖滨湿地“面目全非”。
在持续开展集中整治、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全面实施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后,邛海有何变化?
9月12日,川观新闻记者跟随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前往西昌邛海,对当地截污净水、湿地修复等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调研督察。
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
环邛海湖滨带湿地成全国最大城市湿地
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邛海更显恬静。一进入白鹭滩湿地,芦苇深幽,偶尔还能听到鸟叫声。
邛海白鹭滩湿地。9月12日拍摄
沿着步道,两侧总是竖立着一些对比照片,展示着综合治理前后的变化。据邛泸管理局工作人员马洋介绍,通过有效的生态保护,邛海水域面积从不足27平方公里最大限度恢复到34平方公里。
生态的变化也反映在生物多样性上。目前,邛海湿地内共有植物366种,鱼类42种,鸟类195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达到11种。
实际上,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西昌市委、市政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累计投入50余亿元,实施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三退三还”工程,生态搬迁邛海周边群众5万余人,分六期建成2万亩环邛海湖滨带湿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城市绿肺”的功能也日益显现。
生态搬迁后的群众如何立足、如何谋生?督察组行至的大石板村,给出了答案。在这个小小村落里,就有不同档次的民宿、客栈200余家。
西昌市委市政府把解决搬迁群众的生计和出路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在临城发展空间广阔的区域规划建设15个安置小区。一方面,围绕邛海生态保护设置就业岗位,就地就近解决千余名拆迁群众就业;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引导拆迁群众,大力发展精品民宿、餐饮等特色产业,打通群众致富增收门路。
邛海白鹭滩湿地。9月12日拍摄
截污净水、综合治理、立法明确
持之以恒推动邛海全流域生态保护
邛海水域面积扩大,那么水质又如何呢?这也是督察组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督察组一行还来到了邛海取水泵站,详细了解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
在水泵站,一个生物监测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这个池里,有几只金鱼游来游去,而池里的水正是来自于邛海。据水泵站负责人介绍,生物是最敏感的,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污染,那么这些鱼也会有所反应。
邛海白鹭滩湿地。9月12日拍摄
目前,邛海水质整体恢复到Ⅱ类,邛海湖心国控断面达到I类水质,7条入湖河流及1个出水口水质均达标。
为此,西昌市建成了沿岸50余公里的截污管网,2万吨邛海污水处理厂,完成了邛海周边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工程,邛海周边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
同时,西昌市实施邛海流域生态恢复治理和入湖河流治理。招聘100余名水域保洁管理员,持续开展凤眼莲、水白菜等外来有害水生植物的清理打捞,人工种植芦苇、菖蒲、睡莲、莕菜、苦草等水生植物,持续改善水质。
邛海的生态保护,不是一时一策。早在1997年,凉山州就出台《凉山州邛海保护条例》,这也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2015年,《邛海保护条例》重新修订,将邛海生态保护范围扩展到邛海全流域。在凉山州委州政府和西昌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邛海流域环境规划》《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邛海湿地恢复修建详细规划》等数十项规划,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保护、建设、利用规划体系。
为进一步保护好“母亲湖”,记者了解到,《邛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35)》正在编制,将从更高层次全面评估邛海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系统治理,努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效益。